专业为大中型工业客户提供用电优化解决方案
全国服务热线:
近期,国家决策部门密集出台相关文件,对高耗能产业的考核体系进行重塑,将其纳入绿电强制消费范畴。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新能源建设的重心已从规模扩张转向高效消纳,中国能源转型正从 “规模扩张” 阶段迈向 “系统重构” 的关键布局,通过绿证交易与跨省电力运输两大抓手,将绿电消纳责任从电力系统延伸至终端产业。
7 月 2 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 2025 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 2025 年、2026 年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以及重点用能行业的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其中,2025 年的指标为约束性指标,将直接用于考核各省完成情况;2026 年指标则为预期性指标,服务于项目储备和配套措施规划。
在覆盖范围上,重点行业在原有电解铝行业基础上,新增了钢铁、水泥、多晶硅行业及国家枢纽节点新数据中心。核算方式方面,整体以消纳物理电量为主,购买省外绿证为辅,而重点行业的绿电消费比例核算则以绿证为核心。值得注意的是,通知首次将新建数据中心纳入绿电强制考核,要求其绿电消费比例达到 80%。
此次政策将直接倒逼高耗能行业加速脱碳进程。以钢铁、水泥行业为例,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的省份被赋予较高权重,四川、青海两地要求绿电消费比例达到 70%。攀钢集团已计划自建 300MW 光伏项目,并购买水电绿证,预计每年可减碳 120 吨。政策还形成了 “西部资源换东部市场” 的格局,青海、甘肃等高权重省份将绿电输送至东部地区,2025 年跨省绿电交易规模预计超 5000 亿瓦时。
同时,政策明确以绿证核算行业绿电消费,直接推动绿证交易量激增,2025 年预计突破 1 亿张。这一趋势还将加速国内绿证与国际绿证(I-REC)的互相认证,助力企业更好地应对欧盟碳关税等国际减排规则。
从新能源规划建设到消纳政策的落地,能源市场格局或将迎来重塑。对高耗能企业而言,积极拥抱绿电成为避免被市场淘汰的关键;地方政府则需将新能源产业规划建设与绿电消纳相结合,以新能源建设为核心,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毕竟,促进新能源高效消纳是新能源产业实现大规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
值得关注的是,电力零售市场也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下进入长期高质量洗牌期。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及地方电力交易中心披露,2025 年 1-7 月,全国已有超过 230 家售电公司因违规、经营不善或主动退出被强制注销或关闭,涉及 28 个省份。此前,部分售电公司存在利用信息差诱导客户签订高价合同、伪造公章签约、通过 “中间商” 抬高价格套利等问题。
目前,头部企业正转向 “售电 + 能效管理 + 绿电交易” 的综合服务模式,以规范行业发展、降低偏差成本。市场将逐步筛选出具备负荷预测、风险管理及绿色服务能力的大企业主导新一轮售电规则,小型售电企业则面临淘汰。这一系列政策推动中国电力市场改革进入 “深水区”,通过疏通中介端、加强售电侧供给,助力全国绿电市场高效运行,新的行业风口或将随之涌现。
Copyright © 2021 版权所有 广东领创电力能源有限公司 备案号:粤ICP备2021028453号